农历介绍
农历是传统的历法,也是上历史最悠久的历法。与阳历不同的是,农历是根据天文现象,以农时为计量单位,参照月相、节气和24节气中的一个来计算年月日。在,人们还习惯用农历来计算节日、祭祀等,农历的使用已经有数的历史,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农历月份内的天数分布规律
与阳历每个月的天数都是28、29、30或31天不同,农历每个月的天数都有所不同。其中,一、三、五、七、八、十、十二月29天,二月28天(即闰年29天),四、六、九、十一月30天。从农历历法来讲,任何一个月份只有30天,最少只有29天。这其中为什么没有31天的呢?
历史起源
农历的历法最早可追溯到殷商时期,相传黄帝制定了农历。基本上,月相是农历确定的关键,因为每个月的初一、十五、廿一和廿八都可以通过月相标定。一个月的旬首(上旬、中旬、下旬)是按月相确定的早、中、晚。由于月亮转一圈的时间是29.53天,所以农历月份很难平均地分配31天,不平均奇偶分配则朝夕之间会出现超过30天的月份,因此采取29天、30天交替的填充形式。因此,农历中有31天的月份是不存在的。
的情况
在农历中,会存在“月老”现象,即两个农历月份之间夹了一个月,这个月就是闰月。闰月只有在有一些特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。每19年的第3年、第5年、第8年、第11年、第13年、第16年和第19年是闰年,这些年份中,月是闰月。如果还需要第贰个闰月,那么它会落在这个年份的第贰个月(第贰闰月)。